首页 资讯 正文

改写泉州古建筑历史 安溪发现明代早期木构建筑

体育正文 43 0

改写泉州古建筑历史 安溪发现明代早期木构建筑

改写泉州古建筑历史 安溪发现明代早期木构建筑

三洋宝峰岩(bǎofēngyán)航拍鸟瞰图

近日,安溪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(简称“四普”)取得突破性成果:位于(wèiyú)芦田镇三洋村银瓶山下的三洋宝峰岩,经实地勘察(kānchá)与文献考证,被确认为泉州(quánzhōu)罕见的明代早期木构建筑遗存。

这座始建于南宋、现存主体为明代早期的(de)古建筑(gǔjiànzhù),以(yǐ)完整的闽南传统形制、独特的构造工艺,为研究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演变提供了珍贵的“活态标本(biāoběn)”。□融媒体记者 张素萍 宋尧 通讯员 黄明珍 林文坚 谢晓萍 文/图

三洋宝峰岩坐落于芦田镇三洋村银瓶山脚下(shānjiǎoxià),从空中俯瞰,建筑群沿山势呈“口”字形分布,坐东北朝西南,顺地形阶梯而上(shàng)。这座看似普通的乡间宫庙被茶田环绕,若非刻意寻访(xúnfǎng),很难发现其真容。

安溪县“四普”调查队队长王淑芳介绍(jièshào),宝峰岩建筑占地面积468平方米,其布局严格遵循(zūnxún)闽南传统“五间张两落大厝(cuò)带护龙”形制,即五间张两落大厝,左右各带一组护龙。整体建筑由前埕、主座前落、主座回廊、主座后落、左侧护厝、右侧护厝等组成(zǔchéng)。前埕、前落、后落逐层(zhúcéng)抬升。

迈入正厅(zhèngtīng),四根粗硕(cūshuò)的梭柱尤为震撼。这些木柱腹部隆起、上下收分明显,石柱础为素面覆盆式,柱础与柱顶石为一整块石材(shícái)雕刻,呈现典型的明代早期特征(tèzhēng)。主座后落面阔五间,进深十一架梁,悬山仿歇山式屋顶。明间、次间步廊梁架与金柱内梁架风格、造型各异,金柱内梁架为“二通三瓜”,用材(yòngcái)粗犷,造型质朴但(dàn)规制严谨,与明代早期建筑特征高度吻合。

主座前落面阔(miànkuò)五间,进深八架梁,悬山仿歇山(xiēshān)式屋顶,脊饰为燕尾翘角,垂脊亦布置翘脊,并布脊牌装饰(zhuāngshì)。梁架造型烦琐、细腻;主座回廊(huíláng)面阔三间,进深五架梁,悬山顶(shāndǐng),脊饰为燕尾翘角,垂脊亦布置翘脊,并布脊牌装饰。护厝面阔六间,进深六架梁,悬山仿歇山屋顶,屋脊为叠砖平脊,保留清代重修格局。

普查中,芦田镇三洋村杨氏族人向安溪县“四普”调查队展示了族谱内容。杨氏族人介绍,其先祖杨明朱为唐僖宗(tángxīzōng)时期进士,官至吏部(lìbù)少卿左侍郎,光启(guāngqǐ)年间(885—888年)为避乱迁居闽地。后来,杨明朱次子杨进廉迁居三洋村,在银瓶山下竹(zhú)树林盖屋居住。

据三洋杨氏族谱记载,该建筑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年(1132年),清乾隆丁酉年(1777年)、清同治(qīngtóngzhì)辛未(xīnwèi)年(1871年)以及1982年曾重修过(guò)。

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黄明珍介绍,根据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(yánjiūyuàn)对宝峰岩的(de)调查、三维激光扫描,并结合当地的族谱、文献资料、人文调查,认定该建筑为明代中期以前,“宝峰岩是闽南地区少见的几座明代早期建筑之一,为研究泉州地区古建筑(gǔjiànzhù)技艺(jìyì)演变和我国(wǒguó)古建筑科技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”。

此前,学界普遍认为泉州保存较好的(de)明代木构建(jiàn)筑为惠安的刘望海故居,宝峰岩(bǎofēngyán)的发现,将这一时限提前至少80年。据介绍,刘望海(1542—1617)故居位于惠安县中山北路(zhōngshānběilù)(旧称北门头),为明万历二十九年(1602年)所建。

安溪县“四普”调查队(diàocháduì)表示,下一步,文物部门将依法登记公布宝峰岩为不可移动文物,挖掘(wājué)其历史价值,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。

改写泉州古建筑历史 安溪发现明代早期木构建筑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